這是我第一次以presenter的身分參加國際conference,因為指導老師有事無法同行,所以這次是支身參加Conference。

    早上到了會場之後,先聆聽了一位美國大學教授的Keynote speech,主題跟signal processing有關。內容主要談到medical detection,有牽扯到一些medical imaging以及tumor detection。而在這些相關議題中,未來走向幾乎都以小而精準為主,所以和奈米有極大關係。我不是做signal processing的,所以大部分都只有概略了解,細節並不清楚,不過回想起之前在學校聽過一場跟signal processing相關的half-day tutorial,其重點也是放在medical detection相關,可以看到現在醫學相關技術的確是非常熱門。結束之後是20分鐘的混吃混喝Coffee break,再來就是我要報告的場次了。

     我報告的廳總共有5位presenter,來自世界各地,主持人是新加坡當地學校的老師。第一位presenter沒有來,大概是因為太遠了。第二位是從泰國來的,看年紀應該是老師。內容和我做的差很多,我做的是Video,他做的是Audio,所以內容上不是很理解,但就presentation skill來說,不是很理想,主要是因為他的英文不是很好,報的時候竟然是念稿子,而且報完後連主持人問的問題都聽不懂,主持人嘗試問了3次,甚至還指出問題相關的投影片,但他還是聽不懂,最後不了了之。再來是我。有了上次報Conference的經驗,這次的事前準備做得比較好。上次報的心得一直忘了PO,我大概在這邊整理一下。(以下進入萬年回憶篇)



     第一次報Conference,是一場在國內的Conference。雖說是第一次,但其實事前不是很緊張,畢竟Paper是我寫的,實驗我做的,Power point也是我做的,同樣的東西之前也已經在校內報過。一直到Conference前一天才又把東西拿出來複習,感覺一切順利。到了會場,我是倒數第二個報。前面報的大多是碩班的學生,有碩一、有碩二;碩二大多是報自己的畢業論文,碩一通常是幫Lab畢業學長報。少數幾個是博士後。整場說來氣份很平和,因為在場大多數是學生,沒有激烈的問答,因此在我上台之前,沒有什麼緊張的感覺,甚至有點興奮。但這一切,在我站上台之後完全改觀。

     站上台之後的感覺完全和在台下不一樣,剛站上台的前幾分鐘可以說是腦中一片空白,前面幾頁投影片我甚至不知道我報了什麼。一直到過了前幾頁投影片之後,我才慢慢的可以掌握自己,之後就照著預期的報完。

     這次經驗讓我知道,我站上台的前幾分鐘是我的罩門,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能力思考。因此前幾分鐘的準備對我來說顯得格外重要。由其當別人對你印象80%是由第一次看到你的前幾分鐘所決定時,這幾分鐘可稱為Critical minutes。在參考了Conference Presentaion Skills之後,裡面有提到"Script your first few (and last few) sentences precisely  ( no brain required) ",我覺得這點很重要。對我來說,如果這場有做前幾分鐘的逐字稿,並且背熟,或許就可以避免這樣腦中一片空白的情況。除此之外,這份Power point裡面指出了許多傳統關於presentation錯誤的觀念以及許多實用的技巧,建議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,畢竟presentation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定會遇到,只是時間早晚、次數多寡的差異而已。(萬年回憶篇結束)



     回到這次的Conference,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,這次前幾頁投影片我有背逐字稿,加上這次台上有椅子,報的時候我是坐著報,就presentation來說可說是一整個順啊!後面越報越High,和上次簡直是天壤之別。報完後有幾個人問我問題,其中兩個是印度人,兩個美國佬以及主席。雖然每個人英文口音都不一樣,但以conference來說,其實只要聽得懂對方問題中的關鍵字,就可以知道對方問什麼問題,並不一定需要把對方整句話完全聽懂才能回答,我覺得這對台灣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。畢竟各地說的英文口音皆不同,要完全理解對Non native speaker的我們來說並不容易。這點我覺得我做得不錯,而我的回答也讓問我問題的人理解我的意思。

     下一位是一個英國人,看年紀應該是學生。原本我期待聽到像電影中那字正腔圓的英式口音,結果我錯了。他的英文口音聽起來很怪異,我之前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口音,看來我對英式英文口音的了解太淺了啊。扣除掉口音,他報得很不錯,在台上大大方方,說話也很有條理,跟東方人比起來,西方人在公開場合說話時還是比較大方,不像我們扭扭捏捏。最後一位來自澳洲某大學,是會場中唯一一位女的presenter。外觀看來應該是黃種人。她的英文口音也和美式英文不太一樣,結果在結束後她下台跟她同行的人說話,用的是中文;而從她的中文口音研判,應該是台灣人,可能是留學生或是移民吧。結束後大家各自圍成幾個小圈圈聊天,正當我打算離開時,一位在場與會人士走近我,一聊之下才發現對方也是來自台灣,目前任職於國內某私立大學。說實話,在異鄉到看到同鄉人的感覺還滿親切的。在跟他交換了當天的心得之後,我便支身離開會場,準備下午的行程。(其實只是因為沒有繳交會場高級午餐的錢所以落荒而逃)

    這次conference讓我學到了很多事情:
1. 世界各地人的口音都不一樣,即使是一樣語言,以英文為例,在場英國人、美國人、印度人、新加坡人、台灣人以及泰國人的口音就完全不同。中文也是一樣,新加坡人、台灣人以及大陸人的口音也完全不同。
2. conference presentation之後的發問時間可以看到很多平常自己看不到的缺點。以我報的部分來說,台下問的問題都是我的死穴,有些問題我之前就知道但因為認為不重要而忽視,有些問題則是我從來沒想過,但又不可忽視的問題。藉由問答讓我了解到自己paper的缺點,在未來如果更進一步投journal時可做為修正的依據。
3. 印度人真的很積極!其他領域我不清楚,但在CS相關領域,印度人這幾年的表現大家是有目共睹。而在這場conference中也可看得出來,那兩個印度人,除了第一位presenter外,其他每一個人報完他們都有問問題,從此處可以看出他們積極的態度。
4. 結束後以及中場的Coffee break其實是很重要交流時間,之前一直以為Coffee break只是騙吃騙喝用,但在這場conference中我看到,不少老師會利用這段時間交流,一些新任教職的老師也會利用這時間拓展人脈,或是和大師級的接觸,我覺得這些是很重要的。借由人脈拓廣,經驗交流,很多時候可以擦出不一樣的火花,這是一個人閉門造車沒有辦法做到的。

    至於我自己的部分,整體來說,我覺得我在這場conference中,presentation的部分表現得還不錯,paper內容則還有一些可以加強的地方。



  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ent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