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如果哪一天我可以親身聽到黃蟬吟唱喬吉的天淨沙‧即事,那我想,某些層面來說,我也不枉此生了。

前幾天在火車上,把衛斯理回憶錄六-天算看完了。看完後,有幾段一直在我腦中餘音繚繞,久久無法自我。

首先是描述四朵花-水葒、柳絮、朱槿、黃蟬,她們在募款晚會的表演:
(引用自天算P.161~162)
越接近目的地,歌聲就越聊清楚越嘹亮,我甚至已經聽出來,那是女生三部合唱,唱的是一首婉轉動聽、意境深遠的中國藝術歌曲:
 花非花,霧非霧,夜半來,天明去,來如春夢不多時,去似朝雲無覓處...
據我所知,這首家喻戶曉的〔花非花〕,是明初著名作曲家、英年早逝的黃自先生,採用一首古詩,一字不易譜成。後人聽來,只覺得詞曲渾然天成,很少有人知道,『作詞者』竟然是唐朝的白居易先生。

這是衛斯理在這集中,和她們四人相遇的場景。雖然後來發現這只是她們四人的立體投影影像,但這並不影響這整段的美感。
作者選擇在此讓她們唱〔花非花〕,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含義,其中一個跟後段劇情有關,故略過不提;另一個跟這四位女性出身有關。

卿本佳人」,衛斯理是這樣描述她們的。她們四位都是傾國傾城的美女,但同時也是某極權政權的超級女特務。她們從小就被特務組織篩選,接受特殊教育。為了任務,她們可以六親不認、冷酷無情;必要時可以出賣自己的肉體,甚至是愛情。但在她們冷酷無情的背後,隱藏著身為女性的自我;在偽裝的溫柔背後,埋藏著屬於自己的愛情。『花非花』或許象徵著她們雖然外表如花,但為了任務,她們卻可以不擇手段,出賣靈魂;『霧非霧』則表示在她們身為特務的面具下,卻又潛藏著對愛情的憧憬,自由的渴望。我個人認為,〔花非花〕把她們四人的背景生平,做了非常貼切的描述。

在幾個節目過後,接著是黃蟬獨唱元曲: 
(引用自天算P.168)
這回布幕拉起之後,舞台上只有黃蟬一個人,坐在一張古色古香的瑤琴後面。不過這時的她,和剛剛合唱的裝扮完全不同,換了一套民初的鳳仙裝,長髮梳成一個髻,令人不禁產生時空倒錯之感。

(引用自天算P.169)
雖說琴聲柔膩無比,已聽得我心神皆醉,可是,一旦黃蟬開口曼聲吟唱,在美的琴聲,也瞬間黯然失色。 
黃蟬所唱的,是一首匠心獨具的元曲小令,通首全用疊字,風光艷膩之至:
 
鶯鶯燕燕春春,花花柳柳真真,事事風風韻韻,嬌嬌嫩嫩,停停當當人人。
歌聲結束之後,那『人人』兩字,仍在耳邊裊裊不絕,令人感到如飲醇謬。一曲唱罷,黃蟬並未起身,再度輕啟朱唇,這回,她唱的是元人貫雲石的〔青江引〕,曲調明快閒適,恰如清風月下,有閒雲數朵,冉冉飛來:
 
棄微名去心快哉!一笑白雲外,知音三五人,痛飲何妨礙,醉袍袖舞嫌天地窄!
當布袍緩緩落下之寄,我才驚覺,和黃蟬的恩恩怨怨,早已被我拋到九霄雲外,我甚至必須克制自己,才沒有大叫「安可」。

美,是我看完這段惟一的感覺。作者在這段用了很多很細膩的成語來描述場景、形容黃蟬:「柔膩無比」、「心神皆醉」、「曼聲吟唱」、「黯然失色」。這些恰到好處的成語,讓我彷彿置身會場,浸淫在黃蟬的優美動人歌聲中。她唱的第一首元曲,是喬吉的即事,曲調是天淨沙。這首曲全曲皆是疊字,除了讓閱讀起來更有韻味之外,更讓每個字所呈現的意境加倍,也因此作者在這裡用「艷膩之至」來形容風光,其中「膩」這個字,很深刻的把疊字所營造加倍的意境表露無遺。這首曲描述少女體態、舉手投足,和唱曲的黃蟬相映,當真是「艷膩之至」啊!如果說第一首曲描述的是女性的黃蟬,那麼第二首曲則是隱喻身為女特務,在權力鬥爭裡面打滾的黃蟬了。或許黃蟬借由這首曲,向衛斯理釋出善意,希望能夠冰釋前嫌。曲的意境加上黃蟬的詮釋,無怪乎衛斯理聽完後才發現,之前與黃蟬的恩恩怨怨,在這一刻竟都被他拋在腦後,彷彿雲煙。

從〔花非花〕到〔青江引〕,這幾段最初吸引我之處在於文字的描述,很成功的在我腦海中刻劃出影像,當我閱讀此處時,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她們數人在大廳中吟曲的情景。但當我真正開始寫這篇文時,卻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研讀中,重新體會到每首曲背後的含意,這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。

延伸閱讀:
[Books]『錯構』讀後感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ent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