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浪新聞中心最近有一篇關於Intel和AMD的近日發展的新聞稿.
其中有幾點我不是很認同,所以在這裡post我的看法.
原文在此: Conroe肆虐!深入剖析AMD落敗5大理由
為了避免它因時效性消失,我把他轉錄在最後面.

這篇文掌裡所提出的5點有幾個很大的問題,我現在要一點一點抓出來批(沒錯,我就是看他不順眼)
理由一:驕傲自滿 不求上進
這一段大意認為AMD因為K8的勝利而不思改進,坐吃山空.
這點根本就是一派胡言,狗屁不通!
的確,拿AM2和Conroe比,AM2在各方面都被壓著打.
但這結果不是今天造成的,也不是因為AMD K8勝出之後過於狂妄所在成.
要知道,一個全新架構的微處理器研發一般說來要2~4年,而同一架構的微處理器生命週期一般說來也會有5年.
像是現在的P4架構,從90年代末期就開始研發,2000年上市以來,同樣架構已經沿用了6年.
再往前看,P3架構用更久!從Pentium Pro/Pentium II一直到Pentium III大架構都沒有換.甚至後來的Dothan,Yonah裡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.
這代表什麼?
這說明了現在市面上的勝負其實早在多年前研發結束時就決定了.
畢竟一個新的架構不是3天2天可以生的出來的.
換句話說,AM2的落敗從Dothan研發結束時就決定了(Conroe是沿用Dothan架構的微處理器).
同樣的,P4的落敗其實從K8推出就決定了.
那為什麼Intel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推出Conroe來迎擊K8呢?(其實也不短了,都好幾年了)
那是因為Intel運氣好,上帝庇佑他...XD...
前面提過,Conroe核心源自於Dothan,而Dothan大約2000年左右就開始研發了(因為臨時找不到數據,這只是純印象)
難道當時Intel就這麼有遠見,預見今天的P4嗎?
才怪...那時的Intel還抱著數大便是美,時脈即為一切的觀念,再加上當時P4時脈不像現在那個高,不容易察覺時脈的瓶頸.
當時會開發Dothan主要是為了NB市場,因為高時脈的P4耗電量將不下來,所以才會有省電低時脈的Dothan出現(高效能是意料之外的副作用...笑)
而在P4大敗之後Intel才驚覺到Netburst架構的P4不行,時脈無法突破,所以才將矛頭轉向Dothan,最後生出了Conroe這玩意兒.
也就是說,Intel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反擊,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運氣好.
沒錯!他是賽到的...
換句話說,依照微處理器生命週期來說,AMD接下來2年大概都給被壓著打,回到K7對P4的時代.
君不見AMD接下來推出了K8L也只是Quad core的K8罷了...

理由二: 工藝、產能落後
製成的部份我不懂,但就產能來說AMD的確差Intel一大截,畢竟這兩家公司規模差太多...
但也不必因此過於唱衰AMD,畢竟這家公司也做出了像是K8之類高效能低耗電的處理器,不是嗎?

理由三:宣傳攻勢天壤之別
這點必須承認.AMD的廣告一向沒有Intel來得成功,所以早些年除了電腦玩家之外,大概沒什麼人聽過AMD.
不過這幾年隨著K8的上市,AMD廣告方面感覺比以前積極得多,至少在台灣市場我是這麼認為,不過和Intel還是有一段差距就是了...

理由四:Intel是標準制定者
這點是事實,畢竟兩家公司規模,資本額差太多,雖說目前Nasdaq股價AMD比Intel高,但資本額兩家公司大約還有10倍左右的差距(Stock and company value uncomfirmed)
不過這幾年AMD也有在努力推行規格,而且它所推行的規格大部分都是開放規格,畢竟封閉規格只有它一家唱獨角戲是不行的.
Hyper Transport就是最好的例子.

理由五:渠道管理混亂
原文作者是大陸人,所以描述的是大陸市場.
這點並沒有發生在台灣市場,所以不予置評.


我想表達的是,AMD新的AM2的確讓人失望,在前一篇文章([Computer][Hardware]AM2, you're out!)裡也有提到
但這失敗以微處理器的週期來說是必然,畢竟K8架構的效能大致上已被AMD榨乾了(從最近幾次K8的改版效能判斷)
並不是因為AMD的驕傲自大所導致.
原文作者似乎太過於偏向Intel,因此寫出如此武斷的判斷.


最後,附上原文(轉錄自新浪新聞中心)


Conroe肆虐!深入剖析AMD落敗5大理由
北京新浪網 (2006/05/29 08:19)



【PCPOP-電腦時尚】 作者:靳勝春
最近AMD發布了全系列AM2處理器,Intel Conroe系列雖然要到7月才能正式發布,但相關的測試報告已經滿天飛。就性能上來看,Conroe已經將AM2遠遠的甩在了身後,低頻、低功耗、高性能,這些都是新一代Core微架構的優勢,雖然AM2在功耗上進一步降低,也可以說有很大進步,但由於依然基於K8架構,性能上已經無法再有大的提升。

Intel新一代處理器勢頭強勁

上周,Intel公布了自己的“723恐怖襲擊”計劃,決定在之後的兩個月內對全線處理器進行大幅調價,包括雙核奔騰D、P4、賽揚系列等等,降幅之大史上少有,具體您可以參看《AMD危 Intel發動史上最大規模CPU降價》一文。

多家廠商在獲悉Intel大降價計劃後,對AM2處理器的前景深表憂慮,以往AMD處理器無論性能、性價比均比Intel處理器優秀。但現在Intel以性能強勁的Core 2 Duo,配合價錢便宜的Pentium D夾擊Athlon 64 X2及Athlon 64,AM2 Sempron被Pentium 4殺下來挑戰,在AMD產能處於不足的情況下顯得無力還擊,因此各大主板廠商表示將會調節Intel和AMD產品的生產比例,以配合Intel減價的行動。

經典的3000+為AMD立下汗馬功勞

就目前的形式看,在2006年的對決中,恐怕AMD要品嘗久違的失敗滋味了。最近兩年,AMD可以說是順風順水,優秀的K8架構帶動了全系列處理器的熱銷,不僅在零售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,在服務器以及OEM市場也都讓Intel非常難堪。

不過Intel畢竟是全球芯片廠商中的一哥,其實力絕對不容小視。臥薪嘗膽,蟄伏兩年之後,Intel終於爆發了,而且給人感覺Intel這次是完全認真了,壓倒性的氣勢仿佛要將AMD完全吃掉一樣。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,AMD為何會如此會從優勢變為劣勢。

理由一:驕傲自滿 不求上進

也許這樣說有些過分,但對於許多AMD的擁護者來說,看到現在這樣的局面,真的是非常痛心。基於K8架構的產品最早發布於2003年,到現在已經有3年多的時間,在這三年時間里,AMD品嘗到了不少次勝利的滋味。

就K8本身來講,是相當出色的架構,無論是在桌面還是服務器領域都表現的很好。恰巧Intel之前的戰略路線出了問題,一味以追求頻率為目標來提升性能,當時還大放厥詞要發布10GHz處理器。但最終結果表明,這樣的路線是行不通的,高頻率帶來的高功耗,讓Intel十分被動。

不過Intel畢竟是全球第一半導體廠商,其研發團隊也是世界頂尖的水平。從去年IDF Intel認識到自己問題開始,到Core微架構呈現在人們的眼前,Intel并沒有花費很長的時間,但效果是明顯的。 當然,AMD的不求上進也是其現在處於被動的主要原因。我們不妨設想一下,如果去年開始AMD就研發新一代的架構,那麼現在的情況可能就不是這樣了。

理由二:工藝、產能落後

另外,處理器的產能也是個非常重要的方面,在處理器的產能上,AMD也的確和Intel有著比較大的差距。

Intel的工廠遍布全球

Intel在全球一共擁有13個晶圓廠,這些生產廠遍布全球,從美國本土,到愛爾蘭,到哥斯達黎加,馬來西亞,世界各地都有著Intel的足跡。

AMD的Fab30

Intel對於晶圓廠的投資,都是非常大手筆的,通常建一個晶圓廠,他們會投入上百億美元的資金。

AMD位於德累死頓的Fab36正在建造

而AMD的工廠就顯得有些少了,雖然AMD在全球也有幾家工廠,但是有的是專門生產閃存芯片的,有的是和富士通合資經營的,生產處理器的只有一家,就是德國德累斯頓的Fab30,後來他們又在那里建造了一個Fab36,現在已經開始投產。

在工藝方面,Intel早早已經開始研發65nm工藝,并且目前已經投入到了實際產品中。而AMD現在65nm工藝還不成熟,依然是90nm打天下。高工藝意味著低成本,這也是為什麼Intel能夠如此放開手腳去降價的原因之一。

理由三:宣傳攻勢天壤之別

中國有句古話,叫做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,但是在現代市場競爭中,這句話已經不適用了,廣告宣傳已經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了。

兩家公司在廣告宣傳上的攻勢的差別我們不言而喻,大家也都可以看到的,不說別的,在我們身邊就有著很明顯的差距,Intel的廣告可以說是鋪天蓋地,全國最大IT賣場聚居地的中關村,重要的幾個賣場都有著Intel巨大的廣告牌。而AMD的廣告只會在馬路邊上的燈箱上有一些。

Intel在廣告上的大手筆投入其實也涉及對合作伙伴的支持上,據說,每個整機廠商如果在自己的廣告後加上“Intel Inside”那段帶著音樂和Logo的標志性廣告,就能從Intel那里報銷高達35%的廣告費。

重點產品配合大力宣傳,往往能夠得到非常好的效果,拿前段時間非常火熱的雙核PD805來說,低價配合賣場大力宣傳,讓Intel搶先占領了不少中國的雙核市場。而在這方面,AMD顯然沒法比,當然公司實力差別擺在眼前,這個問題AMD也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。

理由四:Intel是一個標准制定者

在整個IT業界,技術的更新是整個IT業界前進的動力,為了將各種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,發揮出更大的作用,業界內部就需要制定一些技術的規范,也就是一種標准。誰能夠成為標准的制定者,誰就是整個業界的領路人。

AMD在這方面就和Intel有著巨大的差距。Intel是多種標准的制定者,從PCI到AGP,到PCI–E,從IDE到SATA,從ATX到BTX,Intel在這些標准的制定過程中均扮演了積極重要的角色。AMD新一代AM2處理器的最大變革,是支持DDR2內存,而這也是Intel兩年前開始倡導的,到目前Intel平台對DDR2內存的支持已經達到成熟,而AMD顯然要落後一些。

雖然,對於一些規范,是需要很多廠商都來參加的,AMD當然也是積極的參與的,但是對於底層規范的確立,Intel通常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。當然,想要成為技術規范的制定者也不是那麼容易的,不但需要相當雄厚的技術實力,更需要業界認同的市場占有率來作強制推行的力量。AMD在標准制定的環節就占不到任何優勢,所以他們的產品始終不能夠成為主流。

除了標准制定外,在和其他廠商的配合上,AMD也始終得不到像Intel一樣的待遇。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們的Athlon 64遭到的不公正待遇,Athlon 64系列處理器在2003年秋天就已經發布了,然而等了一年半的時間,微軟才慢悠悠的將Windows XP X64發布,但是這個時候,Intel也推出了他們支持64位的6XX系列,以及8XX系列。

64位處理器上,AMD本來是搶得了先機的,但是卻沒有發揮出來優勢,微軟和Intel的“勾結”讓他們損失了本來的優勢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,面對Intel這樣的公司,AMD可以說是重重受阻礙。

理由五:渠道管理混亂

渠道管理一直是AMD的大問題,對於這種級別的國際化大公司,產品渠道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,而在這一點上,AMD的做法總是讓我們匪夷所思。

Barton核心的Athlon XP2500+

隨便去一家IT網站或是論壇,到處可見關於如何辨別假貨、打磨處理器的文章,這樣的問題似乎在Athlon XP 2500+時期表現的最為嚴重,但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很完善的解決。目前市場里的閃龍,A64也有許多存在這樣的問題。

資料:有一個簡單的算術題:按公開和權威的行業數據,中國每年的PC需求量為1300萬台,對CPU芯片的需求至少為1300萬片,這其中絕大部分江山仍在英特爾手中,而AMD只占有了10%,即中國大陸市場AMD芯片的總份額約為130萬片。然而從AMD掌握的數據來看,中國各PC廠商向AMD下訂單的總量卻為中國市場需求的30%,即390萬片,也就是說,有260萬片經中國PC廠商釆購的AMD芯片沒有用在自己組裝的PC上,而是通過其它渠道流向了非中國大陸市場。

盡管這個游戲沒有損害AMD的銷售量,但卻打破了AMD的全球價格體系和全球總體收益,同時也非常影響用戶對於AMD處理器信任感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entl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